国人食物过敏研究最新发布:食物过敏流行率在上升,最致敏的是虾、芒果和贝类

2022年8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英文周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不同人群食物过敏的研究论文,首次对我国不同人群的食物过敏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为未来建立符合我国不同人群实际情况的过敏性食物清单提供了坚实保障。

系列论文共五篇。有的重点介绍了2020年在我国江西省所做的过敏性调查,共发放21273份食物过敏筛查问卷,涉及11935名成人和8856名儿童。结果显示,5.8%受访者报告了对食物的不良反应,4.3%报告了食物过敏,经医生诊断的食物过敏只有2.2%;常见过敏原食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虾、芒果、贝类、鸡蛋、鱼、牛肉、牛奶和羊肉,以动物源食物为主,与欧洲以花生、大豆为主有差异。反应则以皮疹为主,占63.7%;20.6%报告了口腔过敏症状。还有一篇着重荟萃分析总结了2000年至2021年几大英语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国人食物过敏的24项研究成果。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中国不同人群自我报告的食物过敏流行率为12%,而医院诊断的流行率仅为5%;男性和女性的食物过敏流行率分别为9%和10%。以时间划分,2009年至2018年,食物过敏的流行率为8%,高于1999-2008年(5%),这表明中国食物过敏的流行率正在上升。从荟萃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过敏状况有差异,华东地区高于华南和西南。以年龄划分,4-17岁儿童的食物过敏流行率最高,为10%,其次是成年人(7%)和婴儿(6%);以食物类型划分,27%过敏者对螃蟹和鸡蛋过敏,22%对牛奶过敏,19%对贝类过敏,16%对虾过敏,16%患者对水果过敏(芒果占15%),15%对鱼类过敏。0-3岁的婴儿对牛奶过敏的可能性大于其他食物,水果过敏在4岁以上儿童中更常见。

食物过敏有哪些常见症状

据江西省的多中心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皮疹或瘙痒等皮肤症状是最常报告的表现,占比63.7%;此外,20.6%的受试者报告了口腔过敏症状。

食物过敏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避免舌尖上的危险?

食物过敏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和教育、家庭成员的构成、城市环境、膳食行为等都有关联。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没有根治方法,预防的唯一策略是严格避免摄入。因此,在预包装食物上标记过敏性食物和食物成分,将在保护食物过敏个体方面发挥越来越关键作用。我国食物过敏的研究相对滞后,过敏者人群特定过敏性食物的阈值剂量也尚未确定,基于食物过敏消费者的具体饮食调查数据也有所缺乏。专家建议,未来应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并在食物产业中做好常见过敏原及其剂量的标识,将有助于民众规避过敏性食物、避免疾病风险。同时也为未来研究各类食物过敏原的阈值数据提供了可行方案,为消费者确定“吃多少不会过敏”、为食品从业者明确“在食物中的过敏原最低残留量是多少需要明确标识”提供了依据。

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尽量避免食物过敏。

1、重视婴儿阶段的食物摄入。一方面,应关注父母过敏史,父母过敏的东西,给婴儿初次接触时需适当控制、观察,但不能绝对禁止。另一方面,早期尽量母乳喂养,加入辅食时,不要一次性加入多种食物,需要一种一种添加,以便及时明确是哪种食物导致的过敏。

2.怀疑有过敏症状,因及时进行过敏原检测,避免进一步接触过敏原导致症状加重,不要讳疾忌医。

3.有明确过敏症的人群,一方面需要忌口,避免接触过敏原,另一方面也需要常备抗过敏药物,以防出现症状时及时吃药遏制。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① Preplanned Studies: Meta-Analysis: Prevalence of Food Allergy and Food Allergens — China, 2000−2021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2.162.
②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 Methodology of Epidemiologic Stud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ocusing on Food Allergy — China, 2020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2.159.

 

由未一医生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请联系删除

在线实时沟通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转载于未一医生在线公众号(gd_2319e8af8ce6)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本站客服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10037920

在线咨询: 在线实时沟通

邮箱: web@weiyidoctor.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