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以提示肠漏,精准指导饮食调理

我们碰到很多用户,在进行200多项食物不耐受IgG检测时,出现大量的3级or4级重度不耐受食物,很多是用户近3个月内经常吃的食物,那么这种检测结果对用户有什么健康风险提示意义呢?

其实,这种情况下,受检者可能发生“肠漏”了!因为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可提示肠道通透性的增大及潜在炎症,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根据重度不耐受食物清单,进行有效的忌食或食物轮替,精准进行饮食调理,配合其他修复肠漏的方法,才能最高效调理好肠胃,获取稳定的肠道健康状态。

1. 什么是肠漏?(Leaky Gut)

调节肠道通透性是肠壁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为了吸收重要的营养素,肠道对于非常小的分子是可渗透的。在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的人群中,摄入某些食物会导致肠道释放连蛋白,破坏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其他诸多因素,如感染、毒素、压力和衰老,也可能导致这些紧密连接被破坏。

肠壁损伤,包括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被破坏或肠道壁厚度改变,你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就会受损,导致肠漏。发生肠漏时,很多平时被肠上皮挡在体外的物质,诸如毒素、微生物、未消化的食物颗粒等物质会穿过肠壁,通过血流有机会到达各个身体器官。你的免疫系统将这些「外来入侵者」标记为病原并对其进行攻击。

2. 什么会引起肠漏?

造成肠漏的可能因素有:

1.过量的糖摄入。高糖饮食,尤其是果糖,会损害肠壁的屏障功能。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会增加肠道通透性。

3.过量的酒精摄入。

4.营养的缺乏。维生素A、D和锌的缺乏都与肠漏有关。

5.炎症。身体里的慢性炎症会导致肠漏。

6.压力。慢性压力是导致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因素之一,包括肠漏。

7.肠道菌群失衡。

8.酵母菌过度生长。

如通过饮食调整减肥的人群,如只是减掉碳水化合物等主食,偏重某种单一营养的食物,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虽然减肥成功,但把“肠胃搞坏”的情况,其实就是他出现了肠漏的问题,可能原因有某种食物摄入过量或者工作压力并没有得到改善,日常亚健康状况严重导致的日积月累。

如果您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可能提示您有肠漏:

1. 消化问题,如腹胀、排气增多、腹泻或肠易激综合征(IBS)。

2. 季节性过敏或哮喘。

3. 荷尔蒙失衡,如经前综合征(PMS)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狼疮,银屑病,乳糜泻等。

5. 慢性疲劳或纤维肌痛。

6. 情绪和精神问题,如抑郁,焦虑,注意力缺失症(ADD)或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7. 皮肤问题,如痤疮,红斑痤疮或湿疹。

8.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9. 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

 

3. 食物不耐受IgG检测可提示肠道通透性的增大及潜在炎症,预示肠漏风险

我们要明确的是食物不耐受IgG检测不是食物过敏检测,一般过敏检测对应的是IgE抗体检测,食物过敏无法通过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来诊断。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提示肠道通透性的增大及潜在炎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肠道通透性增大,其实就是“肠漏”发生的前兆。

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开展了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常运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荨麻疹、湿疹皮炎、过敏性紫癜、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湿疹等疾病的诊断,也作为一些亚健康和慢性病患者的辅助检查。

大量文献证实了这方面的研究,不乏Meta分析、随机双盲实验。如2004年英国的一项15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的研究表明,以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为基础的消除饮食可能对减轻IBS症状有效。2016年中国Han等发现446例过敏性皮肤疾病患者中,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患病率相对较高。2018年丹麦的研究推测,自身免疫性患者进行食物IgG检测,从而调整饮食可以缓解症状,并可能阻止或减缓自身免疫病的发展。2020年郑大一附院消化内科的研究,血清IgG4相关疾病诊断的Meta分析表明,其在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变态反应)来说,IgG检测可能对于特定疾病群体的诊断及治疗也具有较明确作用,这些在临床上也有很多应用。来自德国的一份研究还认为,生命早期对一些过敏原呈现高IgG水平,可能能预测长大后发展为对IgE敏感。

如果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显示抗体水平升高,则提示可能有潜在的炎症,比如肥胖儿童的 IgG 抗体水平要比正常体重的儿童高。儿童(大于3岁)检测如果3-4级阳性结果多(一般认为20种以上),表明孩子对多种食物敏感,要考虑存在肠道通透性增大的可能性,及可能有炎症的存在。尤其儿童肠道功能还未发育好,因此其肠道通透性本身就较大,比成人更容易有大分子食物抗原通过肠道黏膜,产生更多免疫复合物,炎症会加重组织损伤、加重肠漏,进而引发多种慢性疾病。

如果没有结合检测结果和症状表现,及时调整饮食结构,复合物就会不断形成,症状就持续存在、加重。研究证实,皮炎、湿疹、鼻窦炎、偏头痛、慢性疲劳、抑郁易怒等都跟免疫复合物的过度沉积有关。

4. 如何治疗肠漏?

改善饮食,避免进食不适合你胃肠道的食物和促炎的食物。另外,可以尝试遵循5R计划(消除→替代→重建→修复→重建平衡)来帮助胃肠修复。

1R 消除(Remove)

从个人食谱中消除不良的食物,也就是摆脱对胃肠道健康有恶劣影响的食物,比如发炎导致胃肠不耐受或过敏、或者不利于肠道益生菌群生存的食物。有些食物过敏广为人知,如乳糖不耐受。随着我国饮食逐渐西化,麦胶(gluten)不耐受在我国也逐渐被认识。有些食物过敏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有些成人或儿童会对鸡蛋过敏。具体到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需要通过食物耐受检测来识别自己不耐受的食物,不建议盲目的戒断某种食物。

2R替代(Replace)

用有益的食物和消化酶替代。一方面添加消化酶,如盐酸和胆汁酸等帮助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从个人食谱中消除不耐受的食物后,比如牛奶、麦胶、蛋白等,需要换成其他蛋白或碳水来源。

3R重建(Reinoculate)

恢复有益菌群,重建良好肠道细菌的健康平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肠道菌群检测了解自己的肠道菌群种类、菌负荷及菌群代谢。拥有有益健康的菌群不仅需要多食用发酵食品、益生菌产品来补充益生菌,同时需要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帮助益生菌定居。

4R修复(Repair)

提供帮助肠道修复本身所需的营养物质至关重要。比如补充剂之一是L-谷氨酰胺,有助于帮助肠粘膜修复、愈合。

5R重建平衡(Re-Balance)

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身心平衡,彻底恢复肠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未病预防才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5. 根据食物不耐受IgG检测结果进行食物排查及饮食忌口

在没有抗体检测做支持的情况下,一般建议做“排除饮食法”,找出造成敏感反应的食物。

不过IgG介导的过敏反应症状一般在72小时后才出现症状,加之我们的一般食物也比较多样,排查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非常详细的饮食记录,且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周期。

而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进行食物排查(尤其如果显示“敏感”的食物较多,可以反映肠道通透性比较大),可节约时间、精力成本。

食物调整的原则:

对3-4级重度不耐受阳性的食物,每隔3-4天摄食一次,有明显症状者的可先停止摄食1个月以上,然后再采取轮替方式少量摄取。

对2级阳性的敏感性食物,不建议大量食用或天天食用,尽量少吃,可以采取替代食物减少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IgG的检测项目通常在90-300项左右,跟IgE检测相比,IgG检测出“敏感”的食物通常会更多,如果将其全部忌口也是不太现实的,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儿童发育迟缓等后果。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不提倡过度忌口,一般也只建议将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显示中重度过敏的食物,进行短周期的回避,同步修复胃肠道屏障,选择合适的替代食物,在回避期过后,再小剂量将“敏感”食物逐一添加回来。

忌口,不是为了一辈子不吃,而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吃。

总之,食物不耐受IgG检测是一个很高效的工具,能帮助我们快速、精准的进行饮食调理,从饮食角度辅助摆脱“肠漏”,恢复肠道健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2004年,英国Atkinson等,对15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及消除饮食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研究,GUT杂志
[2]2016年,中国 Han等,对446例中国过敏性皮肤患者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发病率情况进行统计,IntJ Clin Exp Med杂志
[3]2018年,丹麦Coucke等,100例明确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观察性研究, Autoimmuni-ty Reviews杂志
[4]2020年,丁航等, 血清IgG4对IgG4相关性疾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 (04): 400-405
[5]Michielan A et al.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hogenesis,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herapy of Leaky Gut (2015).
[6]Zhang YJ et al. Impacts of gut bacteria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2015).
[7]Uribarri J et al. Diet-derived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body’s [7]AGE pool and induce inflamma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2005).
[8]Bailey MT et al. Exposure to a social stressor alt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mplications for stressor-induced immunomodulation (2011).
[9]Fasano A. Leaky gut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2012).
[10]Collins S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normal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disease (2009).
[11]Hill DA et al. Metagenomic analyses reveal antibiotic-induce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with associated alterations in immune cell homeostasis (2010).
[12]Rapin JR et al. Possible links between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food processing: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niche for glutamine (2010).

在线实时沟通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转载于未一医生在线公众号(gd_2319e8af8ce6)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本站客服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10037920

在线咨询: 在线实时沟通

邮箱: web@weiyidoctor.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