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世界过敏日前一天,欧蒙邀请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燕主任,为宝爸宝妈讲讲敏宝喂养的12个盲区/误区。上一篇中我们提到,当孩子发生过敏时,我们应当早期进行干预,避免过敏进程的持续发展。
本期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如何判断孩子究竟是不是牛奶过敏?
过敏的判断是抽丝剥茧的过程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带孩子去医院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过敏的判断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首先,牛奶蛋白过敏没有典型的体征,医生会先观察孩子眼、耳、鼻、喉、皮肤是否有症状。但由于过敏并不会都表现出皮肤症状,比如肠道过敏会体现出吃喝反应的问题。从血常规的结果也无法完全判断,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确实跟过敏有相关性。但反过来则不然,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不一定是过敏。血常规通常作为辅助判断。
饮食和病史记录尤为重要
当过敏发生时,医生通常会问诊以下方面:孩子的年龄、摄入后多久发作、持续的时间、停止摄入牛奶蛋白再恢复吃的时候,有没有再出现症状等。所以作为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过敏现象记录饮食日记,这个很重要,尤其是添加辅食的孩子,我们要每天详细记录饮食。这样当症状发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饮食记录去查看症状是否跟某种食物相关。对于牛奶过敏的判断,病史的收集非常重要。
一些检测可以辅助判断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和其他的食物过敏其实是有相关检验可以辅助判断的,但是由于过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机制,所以我们可能会根据症状和需求来进行选择。以牛奶过敏为例,它有不同的机制,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两部分。IgE介导的过敏可以通过血清学IgE检测或皮肤点刺实验来进行判断,当然皮肤点刺可能对于小孩儿来说接受度比较低。
非IgE介导的过敏在实验室的血液检查当中无法检测出来,只能通过斑贴实验或者食物回避-激发来进行判断。斑贴实验在儿科用的也相对较少,主要是用于一些接触性的过敏原查找,比如接触的过敏性皮炎。对于儿童来,最常用的是食物回避+食物激发。
食物回避+食物激发是如何操作的?
仍以牛奶为例,其他的食物的操作方式也类似。当我们怀疑孩子存在牛奶过敏时,回避牛奶蛋2-4周,也有回避6周的情况。如果在回避牛奶蛋白后,孩子的症状有所改善,那么确实可能怀疑过敏症状跟牛奶有关。反过来,什么叫食物激发呢?
就是让孩子吃回牛奶,然后看看这些过敏症状是不是又再次出现了。如果症状出现,可以肯定这个孩子存在牛奶蛋白过敏。但激发实验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比如孩子的过敏程度适不适合做激发,激发的剂量是多少,都需要密切的评估和监测。
嘉宾介绍
-----【敏宝喂养12个盲区/误区系列】直播活动回顾